搜索

大众高管:等着中方反制吧

[复制链接]
发贴员 发表于 2024-5-29 05:3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贴员
2024-5-29 05:35:23 205 0 看全部
6.jpg
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CEO施文韬。(大众官网图)

去年10月,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中方对此曾明确表示,欧方调查措施是以“公平贸易”为名行保护自身产业之实,是赤裸裸的保护主义行为,将严重扰乱和扭曲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并对中欧经贸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据德媒当地时间5月27日报道,欧盟可能将效仿美国,于6月公布一份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临时进口关税的清单,对于此举,欧洲汽车制造商们,尤其是深耕中国市场的德国汽车制造商们都表达了强烈反对,担心欧盟针对中国的惩罚性措施可能引发中方的“迅速反制”和“针锋相对的报复”。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Oliver Zipse)日前已发出警告——“欧盟很快就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CEO施文韬(Thomas Schäfer)也警告称,“(中方针对欧盟)总会有某种报复”。

据报道,在欧盟对华发起反补贴调查以后,欧盟委员会声称,已发现“充分证据”表明,从中国进口的配备新型电池的电动汽车大幅增长14%,而且其中许多进口汽车获得了政府以减税或直接转移资金形式提供的补贴。

研究机构荣鼎咨询(Rhodium Group)的一项研究表明,若欧盟想要通过关税来明显阻止中国电动汽车出口,这些关税必须在40%至50%的区间内。然而,欧盟正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规则评估其潜在的征税措施,该规则将关税的可能范围定在了15%至30%。

荣鼎咨询称,欧盟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已从2020年的16亿美元跃升至2023年的115亿美元,占欧盟电动汽车进口总量的37%。

作为宝马最大的单一市场,中国市场份额占宝马2024年第一季度总销量的近三分之一。欧盟欲对中国电动汽车挥舞“关税大棒”,如今已然引发广泛担忧。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当地时间5月8日就曾敦促欧盟,切勿对中国电动汽车动用关税手段,否则不仅将颠覆欧盟的绿色协议产业计划,还将伤害进口中国制造汽车的德国汽车制造商,堪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我们认为我们的行业不需要保护。”齐普策指出,全球化运作能够让主要汽车制造商建立行业优势,但“加征进口关税很容易危及这一优势”。他告诉分析师,包括宝马在内的汽车制造商“不仅在最终产品上,而且在零部件和原材料方面都存在双向依赖的关系”,“如果没有来自中国的零部件,欧盟造不出一辆汽车。”

而在4月中旬随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前,齐普策也曾提到:“目前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我们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进口中国电动车,不会对欧洲汽车产业造成实质伤害,对这些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不符合欧盟的利益。中国是宝马集团最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欧洲,宝马集团都作出同样的声明。”

德媒指出,宝马的本土竞争对手大众和梅赛德斯-奔驰,长期以来也一直深度耕耘中国市场。

大众警告称,欧盟对华潜在的关税举措,通常会带来一定的风险。5月,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CEO施文韬在英国《金融时报》举办的“汽车的未来”峰会(Future of the Car Summit)上提醒:“(中方针对欧盟)总会有某种报复。”

德国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Ola Kaellenius)早前受访时,则呼吁欧盟下调对华电动车关税。在他看来,与中国车企竞争将有助于欧洲汽车业生产出更好的汽车,欧洲若选择保护主义是“走错了路”。他主张开放的市场经济,让竞争结果说明一切。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也公开反对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额外关税,称这可能引发贸易战,并威胁德国的就业,危及欧盟推广电动汽车和向数字化转型的目标。

德媒指出,鉴于欧盟对中国的依赖程度以及随之而来的风险敞口,欧盟政策制定者似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必须仔细权衡自身反应,以避免事态升级。

奥地利经济研究所所长加布里埃尔·费尔伯迈尔(Gabriel Felbermayr)表示:“由于中国可能采取反制措施,正反双方都倾向于拒绝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

在一些人看来,“以牙还牙的游戏”似乎已经开始。当地时间5月21日,欧盟中国商会(CCCEU)在其X平台官方账号发布声明称,其从内部消息人士处获悉,中国可能考虑对配有大排量发动机的进口汽车提高临时关税税率,最高或达25%。声明指出,这一潜在举措对欧洲和美国的汽车制造商都将产生影响,尤其考虑到近期美欧接连对中国电动汽车发难的背景。

除此之外,对于美欧对华炒作渲染所谓的“产能过剩论”,齐普策也断然不同意“中国产能过剩”的说法。“对华反补贴调查与我们的预期相反。”他指出:“在欧洲销售的中国汽车有一半以上来自非中国企业。关税是保护措施,本质上对我们有害。中国汽车制造商在德国和欧洲的市场份额不到1%。欧洲并没有大量涌入中国产品,出于恐惧,我们正试图关闭边境。”

美国汽车研究中心(CAR)的商业发展与中国项目总监凯姆(Beatrix C. Keim)同样认为,没有所谓“产能过剩”的问题。“中国汽车市场仍未饱和,现在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转换,生产能力将从内燃机汽车转移到新能源汽车。”据她观察,中方甚至还采取了限制生产许可证等措施,“产能过剩”根本不成立。

凯姆还认为,中方未来可能采取的反制措施不一定针对欧洲汽车,而是针对“汽车零部件或其他工业敏感领域”,如机械。她指出,“奢侈品进口关税可能也会增加,这确实会主要损害到德国的原始设备制造商。”

此前,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在就欧盟对我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一事回答提问时表示,中方对此表示高度关切和强烈不满。中方认为,欧盟拟采取的调查措施是以“公平竞争”为名行保护自身产业之实,是赤裸裸的保护主义行为,将严重扰乱和扭曲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并将对中欧经贸关系产生负面影响。中欧汽车产业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和共同利益,经过多年发展,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中方将密切关注欧方保护主义倾向和后续行动,坚定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您可能感兴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发贴员
网站编辑给TA私信

查看:205 | 回复:0

手机APP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联系微信: us70809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